养殖新闻,科技助力,生态养殖引领农业发展新潮流

以下是近期的养殖新闻:

1. 深远海养殖突破:

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“湛江湾1号”将于3月28日下水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,建设海上牧场,旨在减轻养殖活动对近岸海域的影响,拓展养殖空间,实现海水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2. 生猪养殖动态:

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低迷,多个地区猪价下跌。牧原股份、温氏股份等头部企业通过调整销售结构,加大仔猪供应以应对市场变化。

牧原股份2024年净利润178.81亿元,养猪业面临成本下降和市场需求波动等多重挑战。

3. 养殖成本压力:

生猪和肉鸡养殖面临饲料原料涨价带来的增重成本压力,二育出栏意愿增强或加速短期供应释放。

宠物食品线上销售额整体回落,但细分品牌表现差异显著,自主品牌增长动能显现。

4. 地方养殖创新:

赤峰市巴林右旗开启绿色种养循环模式,利用牛粪发酵作为有机肥还田,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。

河南淮滨“二牛”产业蓬勃发展,预计2025年存栏量将达到15000头。

5. 政策支持与变化:
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,建设海上牧场。

政府加大对养殖户的财政补贴,对于本集体成员按照规划申请养殖用地的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。

2024年养殖业新政策包括加大对养殖户的财政补贴,鼓励科技创新,提升生产效益。

6. 国际动态:

美国家禽养殖业受禽流感影响,大量家禽被扑杀,影响鸡蛋和鸡肉供应。

这些新闻反映了当前养殖业在技术创新、成本压力、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和机遇。 海上“春耕”忙,蓝色粮仓焕新颜

想象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,养殖工人们驾驶着船只,忙碌地在海上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春耕”。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耕作,而是我国海洋养殖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蔚蓝的海洋,感受“蓝色粮仓”焕发的蓬勃生机。

海岸线上的“绿色希望”

我国拥有1.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.4万公里的岛屿海岸线,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近年来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渔业的发展,积极推动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,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途径,也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开辟了新空间。

在山东烟台长岛海域,养殖工人驾驶船只进行贝类养殖、浮漂更换等生产作业,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海上春耕景象。这里,每一片海域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,仿佛在诉说着海洋养殖业的辉煌历程。

深海养殖,开启“蓝色经济”新篇章
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要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,支持深远海养殖,建设海上牧场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为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在距离大陆岸线42海里的海域,一座座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犹如海上明珠,闪耀着科技的光芒。这些网箱长宽均为68米,布设了500个监测点,配备了声纳、激光雷达等设备。在这里,每年能产出100万条鱼,只需要4个工人来操作。这样的高效养殖模式,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,还提高了养殖效率。

如今,我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,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,年产量达到47万吨。水产品的养殖产量占全球近60%,我国已成为全球海洋养殖的领军者。

科技赋能,打造“智慧海洋”

在海洋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,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。以河北围场三文鱼产业为例,这家现代化渔业企业,在木兰围场的青山碧水间,正编织着中国三文鱼养殖产业的新经纬。

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小雨,东北人,深圳创业多年。他带领团队,通过与青海大学、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,引进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,实现了更科学、绿色的循环养殖。

在恒温车间,所有的水都经过3级循环过滤和杀菌装置,达到循环利用标准。这样的养殖模式,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,还降低了环境污染。

产业链延伸,共富密码解锁

在郭家湾乡,企业与村集体创新工厂大棚养殖模式,采用统一鱼苗、饲料供应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回收、统一销售的模式运营。让村民在家门口变身养鱼能手,真正实现养好一尾鱼,富了一方人。

木兰围场的水韵故事才刚刚开篇。展望未来,李红伟描绘着产业蓝图:借助围场的非凡水韵,建设品质陆基粮仓,让围场三文鱼游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
海洋养殖,未来可期

从海上春耕到深海养殖,从科技赋能到产业链延伸,我国海洋养殖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我国海洋养殖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。让我们一起期待,这片蓝色海洋的未来!